2025年3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表示,2024年欧洲区域报告了12.7万例麻疹病例,是2023年的两倍,也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病例数。截至2025年3月6日,共报告了38例死亡。全球部分地区麻疹疫情抬头是由于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下降所致。

图1 世卫组织欧洲区域通报麻疹发病情况
麻疹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但是它从未消失。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员与经贸交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传染病传播不再受国界限制。为了更好地应对麻疹,今天我们详细介绍麻疹传播特点、症状和预防措施。
一、麻疹传播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随着飞沫侵入周围易感者,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此外,麻疹病毒也可通过污染病毒的手进行传播。人群对麻疹普遍易感,如果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接触病毒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麻疹症状

图2 吉尔吉斯斯坦Bishkek市共和国传染病临床医院的一名医生正在为一名患麻疹的女孩做检查
麻疹的潜伏期通常为7-21天,平均10天。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38℃),发热2-4天后出现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并可累及黏膜的红色斑丘疹(这是麻疹特征性的出疹顺序),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结膜炎等症状。起病早期在口腔颊黏膜可出现针尖大小灰白色突起,即麻疹黏膜斑(柯氏斑)(这是麻疹特有的症状)。孕妇、营养不良的儿童、严重免疫缺陷者罹患麻疹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
以上我们了解了麻疹的传播特点和症状,接下来我们要抓住预防麻疹的“法宝”——及时、全程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
三、麻疹的预防措施
我国针对麻疹的免疫接种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978年将麻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7年将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1]; 2020年我国对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程序进行调整[2],实施8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的免疫策略。
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麻疹报告发病率已从5/10万—7/10万[3]大幅下降,到2020-2022年降至极低水平(<1/100万)[4]。
划重点:
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现阶段我国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免疫程序为:适龄儿童在8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一剂次;18岁以下人群如果既往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不足2剂次,可就近免费补种。
18岁以上人群如果既往无麻疹患病史,也无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也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可就近咨询辖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非免疫规划含麻疹成分疫苗。
参考信息来源:
1. 卫生部《关于印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发[2007]305号;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国家免疫规划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程序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9〕65号;
3.朱宗涵,申昆玲,李涛,等.中国麻疹防控历史回顾[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04):359-361.
4.刘斯宇,刘倩倩,李玖洪,等.中国2021-202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4,30(01):29-33.
(通讯员: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许海燕)
责任编辑:商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