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上的孩子
是父母掌心的珍宝
是深夜里辗转难眠的牵挂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出现
为这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家庭
点亮重生的曙光
11月5日,来自南阳的两位爱心志愿者,跨越陌生的界限,用滚烫的善意,分别为两名患病幼童送去了最珍贵的“生命种子”。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透着直抵人心的温暖。
河南省第1591例、南阳市第122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高磊:十五年初心不变
高磊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白大褂是他的日常,共产党员的徽章是他胸前的信仰。他的脚步总是穿梭在义诊的现场、乡村的田埂旁、留守老人的炕头边 —— 为老人量血压、给村民讲健康知识、帮困难家庭对接医疗资源,这些别人眼中的 “额外工作”,在他的工作日记里,却是“分内的担当”。“参加公益活动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点,身边的黑暗就少一点。” 日记本上的字迹工整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对“连接党心民心、温暖医患关系”的执着。
十五年前,高医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可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有限。但加入骨髓库不一样,说不定哪天,就是千里之外的家庭的希望。”这份“时刻准备着”的信念,一藏就是十五年。
当红十字会的电话打来,告知初配成功时,高医生惊讶之余没有半分犹豫地说:“我等这个电话,等了很多年,需要我的人终于出现了!” 可家人的担忧却先一步涌来,作为医生,高医生比谁都清楚捐献的安全性。他拿出医学资料,用自己的专业消解顾虑,用“能救一条命”的执着打动家人。从最初的轻声劝阻,到后来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捐献当天,看着鲜红的血液在分离机里缓缓循环,高医生的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孩子的绝望,一头通向重生的希望。”他轻声说着,眼里闪着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一句口号,是刻在我骨子里的承诺。虽然从没见过那个孩子,但此刻,我们的血脉紧紧相连,这是多大的缘分,愿他带着这份生命礼物,勇敢地长大!”
河南省第1592例、南阳市第123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樊欣:用爱心为生命续航
2021年,一次偶然的献血经历,让樊欣与中华骨髓库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血站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他心里:“造血干细胞捐献,能给血液病患者第二次生命。”“万一有一天,我能配型成功呢?”就是这个简单又真挚的念头,让小樊当场填了表,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当配型成功的电话响起时,小樊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喜悦。“我真的太幸运了!”他反复说着这句话,激动与喜悦像潮水般涌来。其实,在此之前,他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了解,大多是从网上看到的零碎故事,可那一刻,所有的不确定都被 “能救一个人”的决心取代。
可决心之外,也有过小小的挣扎 —— 担心家人不理解,怕影响工作。但让他倍感温暖的是,家人、同事以及公司都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家人虽然起初也有一些担忧,小樊耐心给家人讲解一点点打消他们的顾虑。同事们得知消息后,主动帮他分担工作;公司更是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积极协调工作,为他创造了良好的捐献条件。“有了大家的支持,我更加没有后顾之忧,也更有信心完成这次捐献!”
捐献那天,看着造血干细胞慢慢汇聚在小小的采集袋里,樊欣的目光变得格外温柔,他默默为远方的小患者祈祷,希望他能顺利度过这个难关,一起努力战胜病魔,感受世界上的美好。捐献结束后,他捧着“生命种子”,脸上满是自豪:“我只是做了件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没辜负家人和公司的支持。能帮到别人,我心里比谁都满足!”
凡人微光,汇聚成照亮希望的星河
高磊与樊欣,一个是坚守十五年的基层医者,一个是因善念结缘的热心青年;一个用专业与信仰践行初心,一个用纯粹与勇敢传递爱心。他们的经历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无私与坚定 —— 用自己的热血,为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点亮生的希望。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正是这样一份份平凡却伟大的善举,像点点微光,汇聚成改变社会、温暖人心的力量。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热血接力中,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更多希望与温暖。(南阳市红十字会)
责任编辑:商都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