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国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鸿儒书画院院长
与三铁兄相交数十载,亦师亦友,共同醉心于中原文化之赓续与活化。上个月其《中原赋》问世,余曾为文《书脉承古原》评述,赞其“以笔为犁,深耕华夏根脉;以文为镜,映照中原气象”,亦坦言其在书法艺术溯源与文字演变脉络上稍显疏阔。今读其新作《郑州怀古赋》,恍见大河奔涌、嵩岳凌霄,文气磅礴处如惊雷裂石,韵致绵长处似流水含章,不仅补前作之憾,更以“古韵新声”之姿,为吾二人与院内同仁共推之《华夏文字看中原》《古韵新声赋中原》两项目,立起了精神坐标与实践范本。
赋之为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尤重气象与文脉。《郑州怀古赋》最动人处,在其以“天地之中”为锚点,织就了一幅贯通古今的文明长卷。开篇“黄河汤汤,奔雷泻玉润九州之广;嵩岳巍巍,拔地凌霄瞰华夏中央”,寥寥数语便立起郑州“河岳中枢”之格局,较之《中原赋》的宏观铺陈,更添地域精准性与空间纵深感。文中从双槐树“河洛古国”到王城岗“禹都阳城”,从郑州商城到明清漕运,三千年文明脉络如金线串珠,“无断脉之隙”的论述不仅有考古实证支撑,更以“青铜鼎彝铸共主之威,甲骨卜辞记邦国兴废”的文学笔法,让冰冷的遗址与文物有了温度与气韵。这种“史笔入赋”的写法,既延续了汉赋“体国经野”的传统,又融入当代考古学的严谨,实乃赋体创作的创新之举。
若说《中原赋》是“全景式写生”,《郑州怀古赋》便是“工笔式细描”,尤其在文字与书法文化的挖掘上,堪称对前作的重要补缀。赋中“甲骨卜辞墨迹依稀,记先民祈年之虔诚”“文创市集里,传统纹样焕时尚新颜,甲骨文创、青铜摆件成潮流之选”等句,看似闲笔,实则暗合《华夏文字看中原》项目的核心诉求——以文字为钥,打开文明解码之门。吾二人常论:中原文字之演变,乃华夏文明演进的“活化石”,从甲骨文的质朴灵动到金文的庄重典雅,从汉隶的波磔飞扬到楷书的规整端方,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文化基因。《郑州怀古赋》将甲骨、青铜铭文等元素自然融入叙事,既避免了学术文章的枯燥,又让读者在吟诵间感知文字之美,这正是项目追求的“让文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更令人称道者,此赋跳出“怀古而伤今”的窠臼,以“古韵新声”为魂,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紧密勾连。作者提出“三纲为要”:保护为基、开发为径、认知为核,恰是《古韵新声赋中原》项目的行动纲领。吾辈深知,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更应是滋养当代的“动态活水”。赋中“以VR复原商都宫殿格局”“打造‘文化+生态+科技’文旅廊道”等建议,与项目中“数字复原古文字场景”“建设汉字文化体验基地”的规划不谋而合。记得上月与作者在郑州商城遗址考察,见考古大棚与文创市集比邻而居,孩童在甲骨文创摊前临摹刻字,老者在城墙根下吟诵赋文,那一刻便知:《郑州怀古赋》所描绘的“古今交融”,已非纸上虚景,而是正在发生的文化实景。
作为书画院院长,余尤爱此赋的“书法气韵”。文中多用排比对仗,如“科创走廊拔地凌霄,鳞次栉比擎云汉;中欧班列呼啸西行,贯通亚欧连八方”,句式长短错落,节奏铿锵,读之如见笔走龙蛇、力透纸背。赋体之美,本与书法相通,皆重“气脉贯通”“虚实相生”。《郑州怀古赋》的文气,既有“大河汤汤”的雄浑(如颜体之厚重),又有“溱洧婉转”的灵动(如赵体之秀逸),更有“击楫时代”的激昂(如米芾之跌宕),这种“文墨合一”的境界,正是吾辈文人书画家追求的至高审美。在《古韵新声赋中原》项目中,我们计划将此赋以多种书体镌刻于郑州文化长廊,让观者既能品读文辞之妙,又能欣赏书法之美,实现“文与墨”的双重传播。
当然,任何作品皆有精进空间。若论微瑕,此赋在“书法名家与中原文脉”的关联上尚有拓展余地,如郑州历史上郑虔、郑道昭等书法大家的故事,若能巧妙融入,或可使“文字-书法-文化”的脉络更显丰盈。但瑕不掩瑜,《郑州怀古赋》以其深厚的学养、磅礴的文气、创新的思维,已然成为继《中原赋》之后中原文化赋体创作的又一高峰。
近日与作者商酌《华夏文字看中原》的展览方案,拟将《郑州怀古赋》作为开篇导言,配以甲骨文拓片、青铜铭文复制品及数字互动装置,让观众在“读赋-赏字-品文化”中,感受中原文字的千年魅力。吾辈坚信,文化传承非一人之功,需群策群力;非一时之举,需久久为功。《郑州怀古赋》的问世,不仅是个人创作的里程碑,更是我院与同道开发文化项目的“催化剂”。未来,愿以赋为媒,以项目为桥,让更多人读懂中原文字的密码,听见古韵新声的交响,使华夏第一王都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行文至此,忽忆与作者夜游嵩山,见观星台灯火通明,郭守敬测影之圭表与现代天文望远镜交相辉映。彼时彼景,恰如《郑州怀古赋》所咏:“古今交融,文脉焕彩”。吾辈当以此为志,承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本,让中原文化的根脉深植大地,让古韵新声的乐章响彻九州。
责任编辑:商都金融
